2020年3月23日,这天对崔霁松来说大概永生难忘。那是她联合创办的诺诚健华在港交所正式敲钟的日子。药品制造小编带你往下看看。
因为疫情,他们只能在岸的这一头云敲钟,但诺诚健华在北京生命科学园的两层楼办公室中依然一片喜气洋洋。受制于疫情,现场员工也只能相互隔开着坐,但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互相道贺。
上午九点三十分,倒计时结束,屏幕里的锣声响起,人群一阵欢呼。仪式结束之后,崔霁松悄悄离开了现场。
这竟是崔霁松口中很难用语言形容一天。事实上,她本该同样轻松,但提了许久的这口气松掉后,却是四年多研发的艰辛、等待审批的压力、拿到近20亿人民币融资后对未来的憧憬……五味同时涌上心头。
相比于其他公司,诺诚健华已经算得上带着光环而来。
一是施一公作为联合创始人,西湖大学校长、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样的背书十分抢眼。
二是比起从零开始的药企,诺诚健华刚成立时,手里就有 BTK 抑制剂专利——这可以给公司的药物发现等临床前研究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
即使如此,这家新药公司在研发抗肿瘤药物奥布替尼的数年中仍然经历了九死一生。
财报显示,2017-2019 年产生经营亏损分别为 3.4 亿元、5.5 亿元、21.41 亿元;研发开支分别为 6288 万元、1.49 亿元、2.13 亿元。艰难的3年中累计亏损约30.31亿元,累计投入研发约4.25 亿元。
诺诚健华如同一面镜子:一面展示了中国新药公司过去十几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而另一面则是中国新药研发距离全球高水准的巨大差距。
诚然,我们的医药比起十年前进步很多,有规范,有标准,乐观的人甚至觉得我们跟美国只有 5~10 年的差距。但从眼下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估计也是过分激进了。
明星光环背后
过去三年以来,圈里圈外的人都能感受到医药行业里扑面而来的热浪。
一级市场中,几家 VC 为了争一个新药企业的一点份额使尽浑身解数之桥段,时常上演。
曾有国内新药公司创始人告诉虎嗅,在产品刚进入临床 III 期的节骨眼儿上,投资机构蜂拥而至,不断加价,或者干脆从之前七八家老股东机构那儿试图高价买一点股权——只要能进来哪怕要1%都行。
宏观来看,根据动脉网统计,在疫情爆发的 2020 年,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 274 起融资事件,累计注入资金 797 亿元,这一金额几乎是国内药企老大恒瑞去年营收的近 3 倍。
24小时咨询热线 :0772-7611103
地 址:广西柳城县大埔镇河西工业园区富民路一巷6号
邮 箱:gxrtjt@163.com
![]() | ![]() |
关注日田 | 微信客服 |